久闻《曾国藩传》乃一本良书,近日我终于将此书粗略浅读完毕。当我合上此书,多重心绪涌上心头,久久不能平静,一个鲜活的曾国藩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树立起来,略微读懂了他所处的时代,也读出了做人的三重境界。
一是为自己。被誉为“圣人”的曾国藩真的没有自己的私心吗?非也。他极为重视曾氏家族的门楣,以光宗耀祖为己任。 当他被朝廷冷落,被闲置在家时,他动辄对兄弟亲戚打骂,不能克制内心为官的私欲;当他身居两江总督时,他为弟弟曾国荃攻下金陵立“首功”铺平道路,不但在粮草供应上予取予求,对弟弟领兵打仗时的烧杀抢掠行为予以放任,而且在他人即将夺得他弟弟的军事功劳时也颇为不悦。
二是为他人。那曾国藩是一心只为自己吗?非也。曾国藩交友甚广,急公好义。当好友梅霖生染重疾时,他施重金寻医问药,在好友病亡后又代为料理后事,又赠金银五百两体恤家属。同时,他建立强大的人才储备库,因材施教、因材施岗,举荐优秀人才为官,以至于出自他幕府为官的人员林林总总、不胜枚举,清代重臣李鸿章即得益于其亲自塑造、点拨。
三是为国家。曾国藩常常以一事无成自评,但他真是如此吗?他一生殚精竭虑为国分忧,曾不计前嫌为早生嫌隙的左宗棠“剿”捻及西征提供粮草、调兵遣将,其肚量之大,令左宗棠颇为意外,以至于曾国藩去世时,左宗棠送来的挽联写道:“谋国之忠,知人之明,自愧不如元辅。同心若金,功错若石,相欺无负平生。”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还背负“卖国贼”的骂名,他查清“教士迷拐”、“挖眼剖心”传言真相后据实呈报朝廷,奏折涵盖为西方人不可能行此劣迹的辩解,又以“五疑”为老百姓反对洋人传教作辩解的内容,但公之于众的《邸报》却只刊载了洋洋洒洒为洋人辩解之言论,一时之间,铺天盖地地“唾弃”言论几乎将他压垮,但他却为朝廷颜面始终未做辩解;更遭遇被自己学生李鸿章替代直隶总督之职,他本可直接走马上任两江总督,但他却依然将凶手捉拿归案后方离开,可见他一片丹心、无悔为国。
在曾国藩的一生中,有不计其数的人性叩问瞬间,但他克己奉公的品格值得称赞,这也是他实至名归“圣人”之誉的缘由之一。人性虽复杂得难以究明,但始终亘古不变的是:一直以来,每个人都要面临这三重境界的拷问。纵观何时何代,无论达官权贵,还是市井小民,当存在自我、他人或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时,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的人是多数人,能上升至第二重境界的人少之,再升华至第三重境界的人是凤毛麟角。
我想说的是:自我存在、自我肯定、自我价值的认同是生而为人的本能,灭绝自我的私欲违反人性;他人是相对于自我,没有他人亦无自我,仅为他人忽视自我是为自我不能长存,因而自我与他人是相互依存。在自我与他人之间,并不必然是选择题,相互成就才是人生之大成。
有人说,为国家似乎离我较为遥远,但正如那句“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”,国家在我们心中,又何曾远离?当我们为防疫宣传、主动接种疫苗,不但是为己、为他,也是为国;当我们坚守法律底线,向司法腐败说“不”,一心奔赴在为群众办好事、办实事的道路上,不也是为自己事业的成就、为他人利益的维护、为国家守护公平正义吗?或许我们要时刻谨记,正因为有国才有你,有国才有我,有国才有他;也是有他才有我,有我才有他,爱己、爱他、爱国,就在我们身边。